欢迎光临 中国中小企业家网辽宁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教动态 > 详细内容
农业部部署2012年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
发布时间:2012/6/3  阅读次数:378  字体大小: 【】 【】【

农业部部署2012年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516,农业部科教司在广西玉林召开2012年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会,正式启动2012年全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会议全面总结2011年超级稻发展取得的成效,进一步谋划2012年超级稻发展的具体目标与任务。农业部科教司、科技发展中心、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种子协会等部门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及全国超级稻研究协作组和专家指导组专家,全国17个水稻主产市区市农业厅(委、局)、农垦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水稻专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提出,今年超级稻发展以选育和推广优质孝高产、广适孝抗逆超级稻为核心,坚持良种选育攻关与良法集成推广并重,坚持高产与优质孝节本与增效并重,坚持重点地区创高产与大面积中低产区整体推进并重,大力推广超级稻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构建科技与生产良性互动、产学研紧密衔接的超级稻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运行机制,促进超级稻生产技术进村入户,确保推广面积1.2亿亩以上,努力实现“双增一百”目标。

今年超级稻发展的工作重点,一是继续加强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攻关工作不松劲,加大超级稻育种材料创新,加大育种材料交流与利用力度,加快创建一批超级早稻和晚稻育种中间材料,力争在高产、优质孝广适孝抗逆的协调统一上取得突破,重点要加快东北更替性超级稻品种、南方超级晚稻品种和适宜中低产田推广的一季超级稻品种以及籼粳远缘杂交超级稻品种的选育,拓展超级稻品种的适宜区域,打破超级稻育种类型比较单一的瓶颈。二是加强超级稻配套高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各地应根据超级稻品种特点、区域条件和技术水平,分区域、分品种组装集成相应的超级稻栽培技术体系,在共性技术方面,要加强极端温度对超级稻品种成苗和结实率的影响、超级稻干旱、洪涝灾害防御及补救措施、超级稻肥水需求特性及高产高效肥水管理技术等的研究;要结合超级稻百亩核心方和万亩连片建设,因地制宜开展超级稻适应性品种筛选,大面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研究,把超级稻品种与当地主推技术结合集成为便于农民采用的简明操作规程;要将集成的技术形成农民易掌握的明白纸或模式图,并在生产上加大推广应用。三是因地制宜选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东北地区要选用耐寒品种,重点推广大棚育秧、无纺布育秧、钵盘育苗摆栽、机械化作业等技术;长江中游稻区要选用耐贫瘠、抗旱性强的品种,重点推广旱育秧、机插、强化栽培、“三定”栽培等技术;长江下游稻区要选用抗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重点推广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机插等技术;华南稻区要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重点推广旱育秧、集中育秧、再生稻、“三定”栽培等技术;西南稻区要选用抗旱性强的品种,重点推广抛秧、强化栽培等技术。四是以水稻高产创建为平台,加强高产示范区建设。各地要充分利用好水稻高产创建办好大样板,促进大面积高产创建目标产量实现。五是切实抓好技术培训与指导。做到示范县村村都有示范户、户户都有明白人。

  当前已进入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季节催人。会议要求,各地要快速行动起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切实把推进今年超级稻生产发展的工作做好做实。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超级稻项目市(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细化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责任到人、落实到田。二是强化机制创新。各地要继续建立健全专家负责制,努力抓好超级稻“行政、专家、农技人员、核心农户”齐抓共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合作组织”共同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三位一体,“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技术放大辐射等新型推广模式,并进一步抓好机制创新。三要强化项目监管。健全完善考评机制,以“用户认可度”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来考评品种选育与技术集成单位。四要强化验收总结。要求科学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考评的科学性。五要强化宣传引导。要规范示范区标志牌,把标志牌做成宣传与培训的窗口,内容包括行政责任人、技术负责人、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技术要点、实施面积、产量指标等;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途径开展宣传。及时总结各地涌现出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好宣传引导超级稻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营造更好的超级稻发展氛围,进一步扩大超级稻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超级稻在广适性超级稻品种选育、理想株型塑造研究、高产攻关产量、籼粳杂交稻研究、抗病育种研究和水稻机插秧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2011年,在超级稻研究协作组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有关市(区、市)农业科教与推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超级稻协作组共育成通过国家和市级审定的早稻、晚稻或中晚兼用型品种59个;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等技术创制鉴定优异不育系14个;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抗病、耐逆等强恢复系28份,创制了一批耐高低温、抗褐飞虱、抗黑条矮缩病等的理想超级稻育种中间材料;研发集成了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18项。经农业部确认的83个超级稻品种2011年在17个市(区、市)的112个县(市、区)和6个农垦(场)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1亿亩,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24.7%;平均亩产达到583公斤,比非超级稻品种平均亩增产67.8公斤,增产13.2%2011年共增产稻谷75.4亿公斤,按每公斤稻谷2.2元计算,增加经济效益165.9亿元,扣除肥料、农药等方面的投入,每亩增收144.6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中国·辽宁中小企业家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总站路119号兴华商务会馆4A室
联系电话:024-22511565传真:024-22511565 工作信箱:zglnqy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