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中国中小企业家网辽宁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探索 > 详细内容
倾心为民谋福祉
发布时间:2012/6/3  阅读次数:1248  字体大小: 【】 【】【
黔东南州实施五群工作法倾心为民谋福祉
  
  
时间:2012-06-01 00:00:00来源:中国三农市场网作者:王武

             近年来,黔东南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在深入调研总结多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五群工作法”,取得显著效果。所谓“五群”工作法,就是“保障群众民生,解决实际困难;维护群众利益,实现主体地位;维护群众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帮助群众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赢得群众信任,密切干群关系。”今年2月29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下发了《关于围绕“五群”工作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对“五群”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并与完成本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共同推进;各级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真正让群众“话有地方说、怨有地方诉、难有地方解、事有地方办”;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努力使党委、政府的部署与广大群众的愿望合拍共振。目前,“五群”工作已在全州广泛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保障群众民生:为困难群众撑起“幸福蓝天”“新房盖起来了,了却了这辈子的一桩心愿,今年春节过得很热闹。”年过六旬的榕江县寨蒿镇乌公村危房改造受惠户李大爷高兴地说。搬进新居前,李大爷一家五口住在破旧的两层木房里,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由于早些年一直供两个孩子读书,后来又为儿子婚事操心,李大爷筹划了多年的建房计划因缺乏资金迟迟没有落实。去年得到了国家危房改造专项资金5000元的补助,李大爷再同亲戚朋友借些款,建起了一栋三间两层砖木结构的大房子,去年12月一家人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家。据了解,仅2011年,黔东南州在改造农村危房方面投入的资金就达17亿元,11万户危房户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居。圆“安居梦”只是黔东南州为困难群众撑起“幸福蓝天”的其中一项。该州针对其他民生问题也非常重视,去年新增城镇就业达31543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6756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67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4188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24笔,贷款金额共计3514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500万元的234%,带动就业2555人;养老保险参保12.5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48.2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5.03万人。维护群众利益:让民众利益诉求更便捷“夫妻配偶缘分,天作之合成家庭。有天有地日月转,天赐良缘配成婚……。”一曲跌宕起伏的侗族琵琶歌在“民歌法庭”响起,又一对闹着要离婚的夫妻在听完一首劝歌后,向法官收回了离婚请求。依据少数民族特点,组建民歌法庭,运用“法制+民歌”的模式,专门处理婚姻、赡养、抚养、继承等涉及身份关系的民事纠纷案件,是榕江县全力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为民办事效率的一项创新举措,民歌法庭成立以来,调撤率达100%。在黔东南州,各地围绕维护民权利民,拓宽合理诉求渠道等方面勇于探索,涌现出了榕江的“民歌法庭”,镇远的“案件速裁室”,施秉的便民服务中心等一批深受群众好评的便民利民机构。为让群众利益诉求更便捷,该州还建立健全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主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目前,全州17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心,212个乡镇(街道)建立了规范化的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建立村(居)调解组织3338个12163人,社区调解组织98个446人;2011年,全州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民间纠纷12433件,调解成功11550件,履行11186件。防止群体性上访70件,防止民转刑117件。在行政调解方面,建立林木林地权属纠纷、劳资纠纷、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等领域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314个;建立驻公安派出所调解室157个,驻法庭调解室32个,驻行政机关调解室262个。行政执法机关共受理调解案件7973件,行政调解成功7795件。在司法调解方面,2011年共审结民商事案件10915件,调结率为76.73%;行政诉讼案件协调率为44.98%;执行实际兑现率96.93%。维护群众安全:安全感指数全省第一“现在治安好多了,晚上很晚回家也不再害怕,很多地方都有民警巡逻嘞。”凯里市民李小姐说。在黔东南州各县市采访中,很多市民都与李小姐有同感。“我们寨连小的纠纷都没有了,遇到矛盾大家都会找我调解,由于调解及时,矛盾很快就被化解了,现在户与户之间都很团结,而且都有自己的联络方式,遇到火灾、偷盗等情况会相互告知,及时处理。”近日在麻江县景阳乡大坪村中寨采访,“十户联防”小组户长罗康萍侃侃而谈联防工作,言语中充满自豪。“十户联防”、“联户联防”模式,是麻江县景阳乡推行“五群工作法”,提升群防群治能力的联防新模式。记者了解到,景阳乡按照毗邻相依,就近方便的联防原则,以十户为一个联防小组,设立治安中心户长。户长由群众从党员、老村干、治安积极分子、敢讲敢管的人中推选,负责带领群众搞好治安防范、“平安家庭”评比。全乡以村为单位分为5个联防区、208个联防组,开展群防群治工作。2010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纠纷66件,开展宣传巡逻4245次。去年,该乡还作为黔东南州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推进会观摩点,进行了观摩和交流。打造“平安黔东南”,是黔东南州推行“五群工作法”的重中之重。记者了解到,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黔东南州建立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将政法、综治、维稳、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制”,与经济工作、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安全生产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有效推进了平安黔东南建设各项工作开展。该州全面实施电子视频监控技防系统建设,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实现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大力推进城市报警监控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天网工程”建设任务。全州完成10250个监控点、1025个报警点的选点工作,覆盖各县(市)城区主要街道、路口、商业繁华区、重点要害部位、治安复杂场所、学校、医院和重要单位。全州17个县市区共组建群防群治队伍2757支68564人、治安联防队伍1181支8031人等参与全州社会治安巡逻、防范、守护工作,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大增强。据省综治委、省政法委、省统计局的联合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黔东南州群众安全感指数高达91.37%,位居全省第一,高出全省3.14个百分点。帮助群众致富:产业富民路越走越宽记者在镇远县采访了解到,该县积极推行“四统二分”模式助推万亩核桃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核桃栽培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帮助贫困山区人口早日脱贫致富。“四统二分”模式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整合资金、统一采购苗木、统一规划施工和分户种植管理、分户单独核算。通过“四统二分”模式的推行,打破了技术和资金瓶颈,既调动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力促进了核桃产业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据介绍,该县今年计划投资2827.18万元拟建2.83万亩16个核桃产业基地,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可达130万公斤,创产值1040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增收2109元,惠及3958户贫困农户11716人。这是该州做大做强产业,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东南州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富民强州的根本举措,结合各地实际确立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增强了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了群众收入和幸福指数。该州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2011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6元,增长27%。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富民”工程,加快发展优质硒米、茶叶、蔬菜、中药材、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同时,通过财政投入、争取项目等措施,大力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镇路网、水网改造和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条件。此外,该州不断加强乡村文化旅游建设,大力发展近郊文化旅游,推动旅游村寨建设;不断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完善景点基础设施;打造核心旅游精品路线,开发民族原生态文化品牌,促进老百姓通过旅游增收致富。赢得群众信任:构筑干群关系“连心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黔东南州始终把转变干部作风作为为民亲民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工作,安排州、县市直机关干部,深入帮扶村、企业等进行调研、开展帮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深受基层群众的好评。记者在黄平县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县结合“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点制度、县直部门单位联系帮扶制度、干部下基层驻村帮扶工作制度、“一村一干警”帮扶制度等四项结对帮扶制度,密切了干群关系。目前,全县35个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开展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帮促活动90人次,结成贫困群众户帮扶对子100余个,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2个,帮扶资金200万元;106个县直部门单位帮助理清发展思路320余件,帮扶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折合资金50余万元,解决实际问题206个;195名挂帮干部共记述民情日记1200余篇,深入走访群众3000余人,办理好事实事450余件,解决实际问题440余个;该县252名政法干警共走访各类群众2000余人,回访案件当事人600人次,建立“联户工作档案”1000余份,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该州还充分调动民间力量组织群众,让农村的经济能人、致富能手等充当农村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利用其在群众当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管理,夯实了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基础

上一篇:农村年轻劳动力日益流失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中国·辽宁中小企业家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总站路119号兴华商务会馆4A室
联系电话:024-22511565传真:024-22511565 工作信箱:zglnqyw@foxmail.com